心梗救治記住兩個120
11月20日,由中國醫(yī)師協會、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生命時報》社聯合發(fā)起的中國首個“心梗救治日”活動隆重舉行。
急性心梗來勢洶洶
多年來,以心梗為代表的心腦血管病一直是國民健康的第一位殺手。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亞太心臟協會主席霍勇告訴記者:“以2012年為例,我國每年約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這其中又以心梗最兇險,而且發(fā)病年齡明顯提前。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為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現在二三十歲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見,四五十歲的就更常見了。”霍勇表示,盡管我們對于心梗的救治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遺憾的是在整個社會層面上的救治效果極不理想。
北京主會場與??冢瑵?,哈爾濱,上海,廈門,石家莊等地分會場嘉賓分享各地心梗救治經驗。
臨床研究證明,對心?;颊叩木戎味?,早期疏通血管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所在?;粲卤硎荆瑥陌l(fā)病開始算,理想的時間是120分鐘內。因為人體一旦出現心梗,患者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萬的心肌細胞死亡,早一秒開通,就多一份希望。
不過最讓專家擔憂的是,由于患者發(fā)病后很長時間才到醫(yī)院、家屬猶豫不決、院前急救體系有待完善、基層搶救水平有限等原因,我國大部分心?;颊叩闹委煻即嬖谥煌瑫r間的延誤。這其中,以患者就診超時占的比例最高?;粲抡f,目前全國每年有近70萬例心梗發(fā)生,但僅3.5萬獲得了及時規(guī)范救治,也就是說,95%的心?;颊邲]有得到有效救治。調查發(fā)現,約50%的心?;颊?,發(fā)病1小時內在院外猝死,主要死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血分會主任委員霍勇教授致歡迎辭,呼吁全社會攜手構筑心梗救治戰(zhàn)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葛均波教授講解中國心梗救治現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葛均波認為,導致就診超時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診意識不高。“不少患者出現胸痛、胸悶等癥狀,總喜歡扛著、熬著,認為忍忍就過去了,等實在扛不住了,再趕到醫(yī)院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搶救時間。”葛均波強調,患者自己是“生死營救接力賽”的第一棒,一定要重視。
心梗救治寶貴的120分鐘
霍勇表示,概括來說,心梗的搶救需要闖過三道關,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運送,三是醫(yī)院救治,其中患者這關尤為關鍵,直接決定搶救成功與否。
第一,及時辨別心梗。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癥狀是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心絞痛,有瀕死、壓迫感,可持續(xù)5~15分鐘或以上,還有人會伴有出汗、惡心等癥狀。一般來說,胸痛持續(xù)20分鐘還不緩解要高度懷疑心梗,超過5分鐘就要警惕了。另外,有時心梗還會出現不典型癥狀,表現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視。出現上述癥狀時,患者本人及家屬要格外警惕,最好馬上送醫(yī),決不能硬著頭皮忍耐。
第二,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葛均波指出,1/4的患者不會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而是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等家人趕來后才打120,從而延誤搶救時機。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劉紅梅告訴記者,統計發(fā)現,心?;颊咧杏薪话胧亲孕械结t(yī)院,認為這樣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過呼叫急救車到達醫(yī)院。但實際上,自己送醫(yī)有很多弊端。首先,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會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打急救電話,醫(yī)生會在來的路上指導患者先行自救,運送病人的過程中還可進行早期診治;其次,很多人不了解醫(yī)院的情況,送去的醫(yī)院可能沒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從而延誤救治。打急救電話的意義就在于醫(yī)院能迅速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綠色通道,搶得救命時間。
第三,平靜地等待救援。葛均波表示,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懷疑心梗時,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藥物,但如果沒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況,最好不要隨便給病人服藥。最好讓病人平躺,保持安靜,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吸氧,實在沒有氧氣,就把窗戶打開,讓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發(fā)生心梗后,最壞的一種情況是室顫,可能導致猝死。此時,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并做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防止腦缺氧,以免大腦細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醫(yī)生的工作。葛均波指出,病人如確診心梗就應馬上進行手術,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屬往往不太配合,醫(yī)生非常著急,家屬卻遲遲不在手術協議上簽字。(下轉第二十四版)(上接第一版)這和當下的醫(yī)患關系有關,很多病人家屬缺乏對醫(yī)生基本的信任,一聽手術或做支架,就馬上懷疑醫(yī)生是為了多賺錢、多賣藥。還有的家庭,要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過來一起商量,說好每家出多少錢后才做手術,導致寶貴的搶救時機白白被浪費。因此,為了病人的安危,家屬一定要信任醫(yī)生,并配合醫(yī)生工作,盡快簽字,盡快手術。
與會嘉賓共同啟動中國首個心梗救治日,八方馳援,抗擊心梗。
人人具備心梗預防和救治意識
時間延誤不應成為搶救生命的“死結”,心梗的救治也需要多方努力。多位專家共同呼吁,心梗救助不只是醫(yī)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需要大眾、醫(yī)院、政府、媒體四方聯動。
霍勇表示,首先要對公眾加強心梗宣傳。比如說我國患者的就診時間普遍需要5個小時左右,而歐美等國家僅需要一、兩個小時就會到達醫(yī)院。大眾需要具備“有胸疼上醫(yī)院,救心梗通血管”的健康意識。
來自醫(yī)學界、媒體、企業(yè)的嘉賓代表從不同角度提出對心梗救治體系建設的建議。
調查發(fā)現,盡管目前有了非常好的設施,但心梗即使到達醫(yī)院也只有30%能夠得到有效的早期治療,所以無論是醫(yī)院還是急救體系都稍顯不足。葛均波表示,心梗救助需要有關部門給予更多的支持,建立更加有效的急救體系,將心梗的醫(yī)療資源配置放在國家急救體系更重要的位置,醫(yī)院也要更加規(guī)范救治流程。最后,媒體要向大眾傳播心梗的救治要領,讓大家牢記12個字“有胸痛,上醫(yī)院;救心梗,通血管”。
盡管心梗發(fā)病急,病情重,但研究發(fā)現,90%的心梗是可以預防的?;粲抡f,如果我們?yōu)樾墓NkU因素制作一個“榜單”,前三名中有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此外,糖代謝異常、運動過少、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精神緊張等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有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的話,就應提前預防。
轉載:生命時報
- 冬季是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簡稱“心梗”)的高發(fā)季節(jié)。它發(fā)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輕化的趨勢。11月20日,中國醫(yī)師協會、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生命時報》社聯合主辦的中國首個“心梗救治日”啟動,1120寓意為“要打120,要搶120分鐘”。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宣傳司司長毛群安表示,過去我們總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當重點,但心梗救治才是最緊急的事。多位專家共同呼吁,應針對公眾加強救治心梗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大家牢記兩個“120”: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把握120分鐘的黃金救治時間,莫讓時間成為生命的阻礙。